发布时间:2023-02-16 15:19
信息来源: 市体育365下载_完美365体育官方网站_365BETAPP官网
访问次数:
字体大小:大 中 小
【2月16日报讯】浙江绍兴的鉴湖是古代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,它不仅可以基本解决山会平原面临的来自稽北丘陵诸河洪水的威胁,也让山会平原储备了大量灌溉用水。鉴湖的工程效益至少持续了8个世纪。其间,山会平原从沼泽连绵、土地斥卤的穷僻之区变成了河湖交错、土地沃衍的鱼米之乡。除此之外,历代文人学士也在此留下了大量诗文和遗踪。
近年来,为发挥鉴湖行洪排涝、水量调蓄、景观休闲、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,绍兴市委、市政府决策实施了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,旨在将鉴湖建设成为历史、风光、民俗风情等集中展示的标志性地区。
工程规划体现文化思路
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以“挖掘鉴湖诗歌文化”为主线,沿河建设了钟堰问禅、快阁揽胜、鉴湖诗廊、画桥秋水、渔耕晚唱等公园景点,推动了鉴湖沿线“水陆共荣,水岸连动”文化旅游休闲格局的发展。
二期工程由“普利兹克”奖获得者、中国美院老师王澍领衔设计,以打造“江南文化复兴示范区”为主题,对马太守庙和马太守墓进行保护性修缮,沿线建成飞虹近月、山阴古街、南山画界、湖山太守等十景,营造古山阴道和鉴湖水系的如诗画境。
三期工程以“研究陆游诗词,还原田园风光,品味南宋生活;解读宋代书画,再现江南乡村,体验三山胜景;继承民居形式,传承古代村落文化”为工作思路,通过研究陆游诗词和文史资料,初步掌握南宋时代陆游故里的大致风貌及建筑特点,并努力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,对这些历史元素进行展现,使项目在发挥水利功能的同时,兼具历史文化特别是越地陆游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功能,打造一个独具江南风情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公园。
工程历史积淀文化底蕴
绍兴众多的美誉都与水息息相关,而鉴湖更是绍兴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,可以说是绍兴的母亲河。众多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越地水环境的记载,例如《水经注》中记载古浙东地区:“万流所凑,涛湖泛决,触地成川,枝津交渠。”
面对绍兴平原河网密布,江流纵横的情况,历代朝廷皆以治水为安民要务和治越首策。从春秋时期到西汉,山会平原特别是它的南部,陆续被围出诸多堤塘。但是,由于工程零星分散且规格不统一,大部分地区仍然受到潮汐和山洪的威胁。直到东汉永和五年(140年),会稽太守马臻汇聚三十六源之水和山麓湖泊,筑成了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——鉴湖。
唐朝,会稽有着发达的社会经济、安定的生活环境、繁华的城市和密集的人口,厚重的越国文化,还有千岩竞秀、万壑争流的会稽山,烟波浩渺的鉴湖风光,吸引了各地文人学士前来游览,呈现“六朝以上人,不闻西湖好”的盛况。
据研究,《全唐诗》中来浙东的诗人有228人,有据可查而方志漏载的有84人,共计312人,这些诗人多为唐诗中的杰出代表。元代《唐才子传》记载有才子278人,其中来浙东的就有174人。这些诗人来到浙东,留下了大量优秀诗篇,形成了“唐诗之路”。
工程建设彰显文化特色
工程建设充分保护文化遗迹。鉴湖涵盖了水文化、酒文化、桥文化、渔文化、越地山水文化、越戏文化等,是绍兴的聚宝盆、也是绍兴的一张“金名片”。
工程前期,调查人员对鉴湖的历史、现状、文物史迹和土地、房屋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,包括周边的马臻墓、太守庙、快阁、陆游三山遗址等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。在实施过程中,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田野等自然风貌和水乡村镇风貌,通过对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修缮保护,科学还原了水乡特色,展现出古鉴湖的历史风貌。
在建设过程中,加强景观规划设计。工程建设者多方征集相关专家的意见,与建设、交通等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协调,编制形成整治规划文本。根据工程建设实施需要,在沿湖公园实施景观绿化,全长约6公里,综合整治涉及面积约120公顷。
工程从2008年底开展前期工作以来,总体进展顺利。一期工程在沿线建成鉴湖诗廊、画桥公园、柳西采风等公园绿化景观带,修复了鉴湖画桥和黄金桥两座古桥。二期工程重点在于新建鉴湖文化创意园、山水景园,修缮马太守庙、传统民居及沿线环境改造等,营造出“山阴道上行,如在镜中游”的如诗画境,建设一个既有完整传统风貌,又有现代生活现象的水乡人文景观复合体。三期工程布置成五个区块,包括陆游故里等,陆游故里作为陆游文化其中展示区,打造一个具有中国南宋乡村韵味及士大夫隐居生活的古典诗意场所。
③鉴湖风光图 何正东 摄